2018年8月9日 08:49
作者:武法響
不同大的年紀說不同的話語,如同文字20多歲的人和50多歲的人寫出的文字是不一樣的。老者的語言是脫去了穿了大半輩子的厚厚冬衣,沒有20歲時的俏麗,不緊不慢,風格反而平淡。小時候讀魯迅的文章,話不多,確耐人尋味。
年老的人,說的都是沉睡歲月中的小事。巴金老人最后的語言是躺在病床上,有女兒代筆,斷斷續(xù)續(xù)說,但文思一直很連貫,“躺在病床上,六十幾年的往事歷歷在目。北平三座門大街十六號南屋,故事從這里開始。”那些轟轟烈烈的事,那些興高采烈的事,那些大喜大悲,大徹大悟的事,老者的語言中很少提及,他們是坐在夕陽余暉里,盡想些溫暖而幸福的事。
周末,帶領即將到外地工作的女兒一起回老家,和她爺爺奶奶道個別。女兒偎依在父親身邊,祖孫兩個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進行交流,有時我也聽不懂父親的話語,女兒卻不住的點頭應允,同時不住地抹眼淚,心情頓時沉重了許多。在回來的路上,女兒告訴我,爺爺缺少交流,平時沒有人和他說話,自己感到煩悶,時間久了不好。我說,他年紀大了,很難說出相同的語言。越是這樣,越要陪他說說話,年紀不是問題,主要是心情,聽他絮叨些家常話,說些依稀的景物,許多人都曾經(jīng)歷的事情,女兒的一席話,我幡然醒悟。
我們從孩童時代走來,小時候吃過的食物,滋味還在嘴里回味,像牛一樣反芻。語言也是如此,我們小時候見到的粥棚、捏糖人兒、香煙洋火、香干臭干等,一座龐大的記憶之城,在深藍的天幕上漸漸隱去,那些微小細節(jié)越來越清晰,說出的語言越來越重復不斷,給人一種絮叨的感覺。
一個人靜靜坐在家中的院落里,品讀那些紙上的絮語。年輕時,落筆為文,情枳意熱,詞藻鋪張。人到中年,越來越喜歡老者沖和的語調,濃烈轉向平淡,簡潔之中富含藴籍,細微的舒緩節(jié)奏,如昆蟲輕觸彈跳,掠過草尖。沒有好大喜功,輕佻張揚,行到水窮處,從此返璞歸真。
版權?2020濟寧中銀電化有限公司 |魯ICP備2020037088號